2)第二百零六章:召还洪武年间火器_朱棣重生土木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师们去钻脑筋,也需要地方群策群力,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准。”朱棣颔首,说道:“此事便交予户部去办,从今岁来京师的轮班匠中挑选善工器之人留在京师,选入军器司。”

  “将他们的家人接到京师善待,提升俸禄,减免九族科差劳役。”

  工部尚书江渊点头,随即退入班列。

  这次讨论以后,基本上确定了此后大明火器的发展方向。

  首先,朱棣放开了正统年间规定限制的九边、地方卫所不可以自制火器的规定。

  大明的火器制造,也从永乐年间宫局御制、地方辅助的第一阶段,正统年间禁止地方,只由宫局制造的第二停滞阶段,抬到了由京师宫局监管、发放资金,地方制造的第三个阶段。

  这种决定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还需要时间去考证,但是有一点朱棣很明白,大明需要改变。

  只由不断的改变才能去适应现在这个二十五年后的天下,不然土木堡之变,迟早还会再发生。

  不能因为怕走了错路,就不去改变,去墨守成规,更不应该和那个不争气的重孙子一样,因为害怕技术被人家学了去,就禁止地方制造。

  这是掩耳盗铃之术,实在不可取。

  朱棣和于谦,在一些想法上,还是不谋而合。

  而江渊作为于谦举荐上来的户部尚书,想法自然也是和这二位基本一致。

  所以很多新的政策下去,群臣想要反对,首先面对的不是朱棣,而是江渊执掌的工部,还有于谦执掌的兵部。

  自家长官和皇帝已经明确一个意见,工部的机器自然就是开动,开始对天下间的匠籍重新进行一次普查。

  除此以外,各地卫所戊字库、广积库还有多少存货,这也是工部需要立即搞清楚的东西。

  当然,想要搞清楚这些,都需要时间。

  朝廷开始从各地卫所,回收那些年久失修的火器,包括洪武年间下发的各式各样的铳炮以及盔甲兵仗。

  这些老古董留在士兵手里,已经很难起到效用,北京保卫战和土木堡之战已经证明,它们既不能形成有效杀伤,也无法抵御瓦剌骑兵的冲锋。

  碗口铳、碗口炮,作为朱元章北伐时期最为得力的主力火器之一,在全国卫所的装配程度是很吓人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种现在几乎拿不出手的火器,却一直都在使用的原因之一,召回再下发最新型的,实在是耗时耗力的事情。

  但是这一局面在景泰二年得到改变,朝廷终于颁布明令,将这两种前主力火器“退役”。

  除九边卫所还保留一部分协助守城以外,其余全国各大卫所的碗口铳、碗口炮等洪武时期的火器都被召回,由京师工部负责销毁、更新。

  除了洪武年间的老古董们以外,现在大明制式内的官军所用火器也是繁多且杂,粗略一看就足有上百种。

  从那一天起,召回的公文就开始不断的从工部下发到地方,成批的老旧军械被送往京师。

  工部在忙活召回老旧火器的时候,新成立的天工局也开始从全国各地网罗优秀人才,聚拢到一起,将这些召回的上百种火器试验。

  留下有用的,摒弃无用的,将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这也是这次整顿武备的主要目的。

  兵部的任务更加繁重,于谦开始带领兵部和一些熟知火器的勋将,连日连夜的讨论一些更适合明军的战法。

  尤其是,如何应对瓦剌骑兵的冲锋,让游牧民族的铁骑冲锋,此后再难以对大明军阵造成威胁,这更是主要讨论的问题。

  朱棣当年在北伐期间,使用三大营马步骑炮协同作战的先进战术思想深深刻在于谦脑海中。

  他们要配合翰林院,将这些战法编册成书,下发到各地供官军操练,这也是日后演武的科目之一。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