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623章 人类进化的契机_大明180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类似而已。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又有人类和灵长类的眼睛……

  哺乳动物刚刚出现的时候,基本都是类似老鼠的形态,也都是昼伏夜出的习性。

  所以感知红色和绿色的能力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感知光线强度的功能的用处很大,能够让他们在黑暗中看清楚东西。

  早期的哺乳动物中的某些个体突变,导致感知红色和绿色的细胞弱化,感知光线强度的细胞增强的了。

  看世界的画面变成了黑白色的,但是不同光线对比格外的强烈。

  这种突变在当时是有益的,带有这种突变的个体能够找到更多食物,进而留下了更多的后代。

  后来哺乳动物体型增大了,开始竞争白天的生态位了。

  特别是猴子们开始上树吃水果了,就需要通过颜色分辨果实是否成熟了。

  猴群中有些个体的意外突变,导致它感知光线的能力减弱,但是能够分辨红色和绿色色了。

  这在这个时代也属于有益的突变。

  它们能够找到更多的成熟的果实,因而也能活下来并留下更多后代。

  现在的人类都是这些猴子们的后代。

  这次突变和眼睛翻转的突变一样糊弄,控制红色感光细胞生成的基因不稳定。

  人类发育的过程中,这个基因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失去感知红色的能力,变成医学上的红绿色盲。

  人类和灵长类生物,可能是所有动物中眼睛的病变概率最大的物种……

  因为他们这双眼睛整的实在太凑合了。

  像这样突变随时都在出现,只是大部分突变都没有什么意义,人们感觉不到就没了。

  就像有些人会突变出类似鸟类的四色视觉。

  但是这种突变无法直接提升存活概率,也无法直接提升繁衍后代的机会,也就无法特化并固定下来。

  我们能够看到的“进化”结果,其实是一种总体上的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和成功者才能存活和发声。

  失败者直接没了。

  所以观察世界上存活的动物的演化历程,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朝着成功结果努力过。

  实际上都是首先瞎变,最后再筛出有用的结果。

  用计算机程序比喻的话,生物的这种突变全部都是开篇瞎写一大堆,最后找一个能正常运行保留下来。

  根本没有人去管这个能运行的语句为什么能运行。

  脊椎动物的眼睛,这种内外前后翻转的傻缺设计,竟然一直持续运行了几亿年之久。

  后续的所有修正,都是在这个傻缺设计基础上做的。

  还出现过本来这个功能没用,所以就随手给删了,结果后来发现还有用,就另外写了一份的情况。

  删的过程和写的过程,也都是能运行就行的水平。

  人的眼睛也是能看到红绿色就行,颜色不够准确或者偶尔出点小毛病,不影响整体运行就可以了。

  同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