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零八十九章窑变无双_我的系统不正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器,随机性太大,很难一次性烧制成功。

  可现在已经不同,现在陈文哲想要增加成功率,就需要有点技术。

  技术不是在工艺、配方之上,而是在烧窑技术之上。

  如果不是看到那件武三送的碎瓷片的烧制过程,陈文哲还真没想到。

  当年景镇烧造孔雀绿釉瓷器,是将施釉后的坯体,放在窑炉后边烟囱根部,此处温度恰好符合孔雀绿釉瓷器的烧成温度。

  这样的技巧,只能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经过不知道多少次的烧制,巧合之下发现窑炉后边烟囱根部放置的孔雀绿釉瓷器,每次都烧制成功,这才会总结出这种小技巧。

  技巧虽然没难度,可以说是一层纸,捅破了谁都会。

  但是,没有凑巧发现之前,这样的小技巧,谁能想到?

  而更加凑巧的还有窑变,窑变瓷,从来都不是想要得到就能得到的。

  要知道窑变釉,并不是人力可以为之,而且出窑后的色泽,还要让世人心醉,就更不简单。

  因此,窑变釉一直有着窑变无双的美赞。

  而所谓的窑变釉,是指器物在烧造过程中,由于釉料的配方等原因出现了非人为能控制的,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

  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因此也有“窑变无双”的俗语说法。

  古籍《稗史汇编》中记载:“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窑变釉是由于窑内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者还原作用,瓷器出窑之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

  在古代,窑变釉的出现,并不受人为控制,只是出于偶然间烧造出现的结果。

  窑变釉瓷器的形态非常特别,釉色又非常美丽,但是当时的古人并没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

  所以并不晓得其形成的真正原理,只是大概了解,是由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

  古人又没有更好的名称命名,所以直接称之为“窑变釉”。

  现代人跟古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追索其原理,让人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也就是说通过科学的手段,可以弄清楚窑变釉变化的原因。

  如果能够把这些窑变的原因,全都弄清楚,可不止是能够烧制出一种祭红窑变,青釉窑变也可以肖想一下。

  要知道最早的窑变,在唐代之前的一些青釉瓷器上,就已经出现过。

  我国宋代的钧窑釉,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窑变釉。

  这些窑变的釉色,有深有浅,或者红中泛紫,或者紫中含青,变幻莫测,如鬼斧神工般。

  清代康熙时期的郎窑红,因窑变现象会出现郎窑绿和反郎窑;

  豇豆红因窑变现象,会形成苹果绿和苹果青。

  清代雍正时期还出现了窑变花釉,总之十分美丽,璀璨夺目。

  但是最初的窑变釉瓷器,并不为古人所接受。

  尤其是皇家贵族更加认为,出现了窑变意味着不吉祥。

  因此许多优美的器物,都被直接砸碎。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古人对窑变釉的认识和了解也逐步加深,后来的古人们更加喜爱这种独具魅力的瓷器釉色。

  尤其是清代康熙时期和乾隆时期,窑变釉已经被皇家视为一种祥瑞,甚至官窑还专门生产这种色釉瓷器。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