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五百四十九章十分悲催皇二代_我的系统不正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许有流传下来的,却被认为是洪武、永乐时期的瓷器呢?

  所以,这一段时间,也被成为明代的空白期。

  说起明代,就不能不说永乐,而说起永乐,肯定不得不说说建文。

  说起建文,不太熟悉明史的人,是有一些想不起来的。

  特别是在艺术品行业,建文朝算是比较被遗忘的一个朝代。

  朱允炆,即建文帝,明洪武大帝的嫡孙。

  其父朱标为嫡长子,原配与长子早逝,后来朱允炆的母亲扶正,于是朱允炆被洪武视为嫡长孙。

  由于其父早逝,在保持长房优势的观念下,朱元章即传位于他。

  自古以来,生在帝王家,是幸与不幸,很难一言概之。

  落在朱允炆身上,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纵观中华历史,每一个朝代的第二任帝皇,都是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

  这是个非常自然的现象,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是也。

  开国帝皇,与所有的创业者共同奋进,不管其个人魅力也好,威慑力也好,都注定了只能是他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无可争议;

  而二世帝皇,可就不一样了,敢问,您谁啊?

  这还不说政治层面上,你争我夺的扶植之功!

  是以,自古以来,我们知道的历朝历代,在传位第二任,往往是最容易出事的。

  秦、隋都是二世而亡;

  强如汉,也是外戚当家作主;

  大唐的玄武门之变,北宋的烛影斧声;

  蒙元帝国如若不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雄才大略、深明大义、甘愿自我牺牲,蒙元帝国正值国运大好之时,估计也会消耗得差不多了。

  这一切都已是过去,如今,落到朱允炆身上,就是靖难之役了。

  建文帝从登基开始,可以说,是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作为皇帝的余生。

  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跟他叔必有一战。

  可他身边呢?回首一望,会打仗的,都被他爷爷很贴心的弄挂了,悲催……

  不管是之前与老朱的面谈、还是削藩,都没有把握好时机。

  对于政治局势未稳之帝国,二任帝皇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公子哥,注定是要经历大动荡的。

  靖难之后,建文失踪。

  是以,终建文一朝,基本没有任何心思,放在官窑瓷器的生产这一块。

  所以,目前发现的建文官瓷,大部分仍有争议,且皆无落款,难以考证。

  还有在永乐即位之后,对建文朝的一切进行地毯式地毁尸灭迹。

  这无疑也是让本就数量稀少的建文官瓷,雪上加霜。

  平心而论,建文对于国家的生产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建树。

  他废除了老朱时代的一些残酷高压政策,以宽仁治天下,轻徭薄赋,一时政通人和,国库随之充盈。

  然而这一切,都是便宜了他四叔!

  至于现在流传的建文帝那么多昏招,肯定不全是事实。

  现在看看明史就知道了,满清把明代的皇帝,一个个都黑出翔了!

  所以朱棣为了表明自己得位很正,自然是极力贬低建文帝。

  当然,建文帝肯定也不是什么明君,要不然也不可能那么轻易就被推翻了。

  就说清代的康熙,十来岁就弄翻了鳌拜,这就算不是英明神武,也是少年多智。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