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六百零五章白釉绿彩_我的系统不正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有较稀薄的特征。

  目前这类绿釉器物主要发现在晚唐时期,但磁州窑和南河中西部地区一些窑场。

  如新密西关窑、鹤壁集窑等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在北宋初期曾大为流行,并一直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

  因此北宋后期采用这种方式,生产绿釉器物也应是合理的。

  2005年神都市文物研究所,再次大面积发掘了位于mtg区的辽代龙泉务窑址。

  在辽代晚期地层的出土物中,发现了与这件绿釉梅瓶施彩釉方式相同的绿釉瓷片。

  这成为这种绿釉瓷器,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的很好例证。

  以往对于定窑是否生产这类绿釉器物并不了解,后来有一件梅瓶,由于有可靠的测试数据,可以作为定窑生产这类绿釉瓷器的征据。

  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800—1000°c)。

  一般是先烧素胎,再挂釉低温焙烧。

  定窑烧造的绿釉产品,自中晚唐至金末,一直大量生产,器型非常丰富。

  绿釉的烧制,也许是传承了唐三彩技术,由此演变而来。

  现定州博物馆藏有属磁州窑风格的金代完整定窑绿釉刻花枕,该枕胎体粗,呈灰黑色,纹饰具典型定窑风格。

  遗址标本显示绿釉定窑产品少部分,具有刻划印剔堆贴等多种精致装饰,大多光素无纹。

  早期均使用化妆土,呈色澹绿青翠,赏心悦目,稍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呈色。

  装烧多采用三岔支钉,垫饼及泥圈等,未见覆烧芒口品种。

  定窑绿釉,应是二次入窑烧成的800°c左右低温釉。

  但就其胎来讲,也未曾见过1100°c以上产品。

  原因也许绿定素烧器坯的界限,必须具有一定的吸水率,从而保证釉水的吸附能力。

  】

  那时定窑烧造技术,解决不了1250°c高温素烧坯的二次挂釉问题。

  再者高温素胎复烧时,也极易破碎。

  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当时并无高温绿定存在。

  即使偶尔存在,也不过是少量试验品,不成熟产品。

  所以,由于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并没有正式生产绿釉高温瓷胎的定窑品种。

  在宋代,只有西广容县烧造高温绿釉瓷。

  而南北方窑口,多烧造绿釉陶器。

  定窑遗址尤其是燕川区,低温绿釉陶器更是俯拾皆是。

  在众多定窑绿釉陶瓷残片中,极少数确有定窑风格的刻划、薄胎、白胎之特点。

  但与高温白定洁白、坚薄的胎相比,均存在明显距离。

  定窑绿釉的渊源,

  从起源上看,汉绿釉、南北朝多色铅釉、隋青釉、唐三彩、宋绿釉应该有着传承关系。

  汉绿釉也是低温铅釉,但釉色单一,只有绿、黄两种。

  一般为玻璃釉,个别釉色通透感较差。

  经过两千多年地温地压,以及水土浸润,釉层大多发生变化。

  所以,出土后釉面析出银白色结晶,世称银釉。

  釉面开片较少。

  经过南北朝多色釉,和隋代青釉的进一步发展,到唐代形成绚丽多姿的唐三彩。

  唐三彩色彩鲜艳,釉质通透,开片细碎,胎质也比汉代更坚致。

  定窑系则出现了唐黄釉瓷器,胎质较细,釉质较透,使用化妆土。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