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13章 恶心下别人,悄悄话_文娱新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藏在层层玻璃的后面,无需怀疑,这部电影投拍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颁奖季中再次证明,凯特?布兰切特是当今演艺界的“表演大神”。但海因斯的这部戏,除了让观众看完心生疑惑:一部节奏如此缓慢的、女同题材的、年代剧情片是怎么拉到投资拍出来的,此外留给他们的思考余味还真是少得可怜。”

  著名影评人本?克罗尔:“客观的说,托德?海因斯的《卡罗尔》很美。表演无懈可击,摄影过目难忘,细节殚精竭虑。但出乎意料得,她让我看后感觉有点“冷”。”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对内容更多的评判,不一一列举。

  但与此相反,评论界则是一致好评,给予了很高的肯定,还在戛纳和金球上有所斩获,在奥斯卡上也获得了四项提名。

  “一部相当纤细的电影,大量的细节烘托出了年代氛围,使影片充满张力,带来极致奢华的视听体验,如同长诗的浪漫爱情……”

  为什么,专业电影人和媒体的评价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很大程度因为专业水准不同,还有就是政治正确!

  全球无论哪个国家,都是讲政治正确的。

  现在这个时代,拍摄同性题材的电影,那就是‘进步’,在为少数人说话。

  只要电影质量尚可,在许多电影节都会获奖,哪怕不怎么好,也会获得个鼓励奖。

  这一点没什么问题,体现了社会越来越包容,确实是一种进步。

  可是《卡罗尔》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女同电影,她是有时代背景、政治背景的。

  折射了上世纪50年代米国哎森?壕威尔统治时期,刻板拘泥的社会风气,对弱势群体形成的冷暴力、压迫和残害。

  那个时候的同性爱为何苦?

  当时米国空前躁动,那时是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期,好莱坞十君子被揪出,米国黑人民权运动遭到重创,那时与“红色恐怖”如影随形的是反同的“紫色恐怖”!

  政府部门甚至雇佣职业调查人员,对全国上下性倾向“异常”的人进行大清洗!

  但是电影对这些几乎没有任何展示,这也是为何原著小说一直被拖到现在,在米国黑人总统时期拍摄的原因!

  电影里面卡罗尔因为跟特瑞斯相爱,要跟丈夫离婚,被偷拍和特瑞斯过夜,然后以她是同性恋的身份,迫害她放弃孩子抚养权、探望权等等。

  这其中电影里并没有太过详细展示,都是浮光掠影般而过,相关的其他社会氛围也是没有过多描述。

  总结起来,《卡罗尔》不被业界专业人士喜欢,有这么几个原因。

  1、故事叙事节奏缓慢,同性爱情题材略显乏味。

  2、男性角色(理查德和哈奇)编剧塑造的的太过脸谱化,思想狭隘,还好演员演绎得有层次,才没太过失败

  3、卡罗尔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描述过于肤浅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