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1章 烧钱_文明科学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是达到了差不多1G左右,吊打升级前的5G网速。

  通信网络在升级,公司的芯片出货量也是节节高升,每枚芯片出货价208元但给华为那边的订单价才28元,妥妥的垄断生意好赚钱。

  当然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利润,实际账面上这款芯片还有百分之70多的研发成本,账面上的毛利润也不过是百分之20,是行业毛利润的平均值。

  在华为、移动、电信入股后,陆毅的股份已经被压缩到百分之。

  虽然付出了大部分股份的代价,但也让公司的压缩芯片彻底成为行业标准,在未来就算有其他公司开发出压缩比率差不多的算法,他也不可能介入通信领域。

  5G时代是物联网时代,除了手机终端和通信网络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物联设备也都需要基带芯片和这种压缩芯片,剩下百分之的股份足以暂时支撑陆毅的研究挥霍。

  “58000摄氏度试验第二次!”

  原型机更换好加速器后,第二次试验开始。

  每一次试验都有损耗,发射强度越高的发射部件也就越贵,能够节省的资金陆毅还是会节省。

  所以低强度的试验采用兰州重离子加速部件改造成的加速器,高强度的试验则更换成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至于最后的加速部件则还没有使用过,因为现在试验的发射强度达不到那个需求。

  电流通过电容器发生能量蓄积,强大的电压涌向加速器被转换成磁能对内部的氦3原子进行加速,瞬息间向原型机内温度稳定在58000摄氏度的等离子体发射过去。

  大量氦3原子依次被发射进等离子体中瞬间就发生了电离,一部分电子散逸脱离束缚,剩下的氦离子依旧一往无前的往前冲,沿途不断和原型机内的等离子体离子发生碰撞发出波动信号,最终穿透等离子体撞进另一边的靶向材料。

  嘀嘀嘀......

  实验室内部的屏幕闪过大量数据,这是原型机内装配的探测仪器检测到氦3离子和等离子体的碰撞数据,包括最后氦3粒子撞进靶向材料瞬间的撞击强度,速度,撞击角度等等数据。

  YES!

  二次试验成功,研究员连忙保存数据,检查原型机和加速器的状况,然后逐步关闭原型机,加速器,更换损坏的设备部件。

  “现在每次试验损耗的设备部件有点儿多啊,将近10万一下子就没了。”

  站在陆毅旁边,张晴看着损耗被拆下来的设备部件,感觉有些心痛。

  随试验的强度和温度的不断提升,每一次试验部件的损耗也越来越大,一些在30000摄氏度能够使用20次的部件,温度提高到58000摄氏度可能进行5次、6次后就损耗报废了。

  可以预见,当原型机的等离子体温度提高到几十万摄氏度,一次试验的成本将不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