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90章:迅猛的民生发展_唯一战胜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一倍,达到了年500亿亚元。

  为了还掉到期的债务,中华帝国的财政预算模式发生了改变。

  往年中华帝国是将一年的收入放在明年来使用,而在1925年,为了还掉债务,将1924年的财政收入全部都用来还款。而1925年的预算,则将用1925年的财政收入。

  就算是这样,中华帝国的财政依旧十分健康,没有任何的赤字,但宽裕却是说不上了。

  帝国为了还款,在建设项目上都减少了很多,不过在必须建设的工程方面还是一个都不少。

  那些具备营利姓的工程,全部都交给民间资本去建设。

  由于大批的工程建设,以及繁荣起来的内需支撑,加上帝国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使得帝国的财政收入猛增到了500亿亚元。

  如此高的税收,相比欠银行和国民的钱来说还是很少,不过这些欠下的钱并非是一口气就要全部还掉。

  而且帝国财政有华东集团的支撑,曰子还算过得不错的。

  不过华东集团的曰子过得却不是那么好,最少对夏钧来说是如此,华东集团年年抽调大量资金给政斧使用,使得很多方面都必须要夏钧动用兑换平台来支撑。

  不过华东集团盈利不断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很多领域都是垄断经营,平均利润达到了35%。

  华东集团的生产又占据了60%的国民经济总量,又有大量产品出口,这使得华东集团的盈利年年都被政斧税收还要高。

  此时帝国政斧基本上过了需要靠自己出资建设的阶段,因此华东集团对帝国的财政支援开始减少到正常数额。

  1925年,华东集团的盈利也大大增加,资产增长达到了近千亿亚元,上缴帝国财政部的金额为200亿亚元,自身保留了大部分金额作为发展所需,夏钧那边的压力则大大减轻。

  就算是200亿亚元,如果平均分给每个国民,一个人能拿到40元,足够为帝国分担医疗和教育上的支出了。

  帝国连年在教育和医疗的基础建设都是十分慷慨的,统一之后已经建设了七年了,全国各地的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都很完备了,在这方面的支出已经不用再投入那么多资金了。

  而且教育部的资产发展速度不错,教育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力更生。

  在1925年,帝国在透支消费上的发展模式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有一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那就是中国的国民大多都有储蓄的习惯,也就是将钱放在银行里不去消费。

  因为目前帝国绝大部分国民都还没有汽车,同时还有一批国民没有新房子,因此内部消费还能上得去。

  但问题是,以后上不去怎么办?

  帝国一群经济学家分析道:“按照理论上来说,目前帝国国民没有教育、医疗上的负担,应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