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九十章 刺龄案(四)_中华崛起之同治大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听完善仁的分析,觉得还是很详细和到位的,经过这么多年锻炼,已经彻底的成熟了。已经是一名合格的特务头子了。

  载淳又看向张文亮,别看张文亮只是一个太监,但他从事特务这个行业的年头可是不少了,早在咸丰之时就管过大内秘探。后来载淳又将更名之后的皇家调查局交到了张文亮手上。

  载淳本来也是有一些顾虑的,因为明朝的那些个太监们太出名了,可是一直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手,所以也就一直也没有换张文亮。

  载淳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发现张文亮在皇家调查局方面做得还是很出色的,同时载淳也相信,有善仁的皇家情报局牵制,同时载淳也不许张文亮在皇家调查局中用太监,所以也就息了换张文亮的念头。张文亮的忠心还是很可靠的。

  张文亮知道载淳的意思,也说道:“奴才和功亭的看法差不多,也很是拿不准。此事从表面上看是恭亲王奕訢的嫌疑最大,但也许有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敢做这件事,让人都认为是恭亲王奕訢等人所为。

  但奴才又在想,如果真是恭亲王奕訢所为,那这个计策看似低略,但同时也是很高明的。正是因为人们都认为恭亲王奕訢的可能性最大,所以才更不会怀疑是恭亲王奕訢所为,这一计到是有些大智若愚。”

  载淳听完张文亮说完之后,觉得脑仁儿都有些疼了,这还真是让人费脑筋之事。载淳突然灵光一闪,好象是要抓到了什么似的,但又怎么也想不透。

  载淳在脑中闪着这些人的名字,恭亲王奕訢、裁龄、私盐贩子、吴汝纶、恒福、张汶祥等人一一闪过。

  这个刺杀案看似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如果两江总督听了幕僚吴汝纶的话,也就不会发生刺杀之事。如果两江总督裁在漕运衙门见到漕运总督恒福也就不会再去漕运码头,当然也不会发生刺杀之事。如果漕运衙门的主事在漕运衙门而不在漕运码头,那么也不会有刺杀案发生。

  这些都只是如果,但是现在这些事情都发生了,难道这只是一个巧合吗?一个巧合、两个巧合,怎么这么多的巧合,这也真是太巧了吧。

  载淳的手指不停的敲击着桌面,并且越来越快,善仁与张文亮都知道载淳这个习惯,是想什么事情到了关键的时候,所以两人都没有出声。

  载淳现在脑中在努力的回忆着后世对张汶祥杀马案的种种分析,都说是湘军曾国荃等人所为,可是现在的湘军已经被自己整编完了,同时湘军的所有将领都被自己调离了两江之地,再有就是湘军也没有得到太平天国留下来的金银财宝,而是都被自己得到了,他们肯定是没有什么纠集在一起的可能了。

  当初都说是湘军曾国荃等人雇用的张汶祥,为张汶祥提供了马新贻的行踪,那两江总督裁龄去漕运码头又是谁告诉的张汶祥的呢?

  载淳突然想明白了,此案的关键之处,载淳抬起头,向善仁与张文亮问道:“张汶祥是怎么知道两江总督裁龄要去漕运码头的?”

  善仁与张文亮听后,也同时都愣住了,都没有想到载淳会有此一问。不过两人也同时明白了过来。

  载淳说道:“两江总督府内肯定有内奸,提前泄漏出去了裁龄的行踪,然后漕运总督府的主事才故意去了漕运码头,将裁龄引了过去,然后再故意引起漕运码头工人的愤怒,为张汶祥制造出了机会。

  善仁,你亲自去一趟江宁,带上锋镝营天组,暗中调查当日与裁龄议事之人,同时也秘密监视那个漕运总督衙门的主事,先不要有任何行动。主要是先掌握资料。

  张谙答,你让皇家调查局的人给朕盯紧恭亲王府,但不能暴露出来。朕这个六叔即然又出手了,那朕就只能接招了。”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