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体心理学对梦的研究_自卑与超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并不矛盾。我们在睡觉时的情感和清醒时的情感仍是一致的。如果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某人不想按照常理办事,那么他就会找到各种理由为自己违背常理的做法辩解,来证明自己选择的正确性。比如,一个人想一夜暴富,又不想付出劳动和为社会做贡献,他的脑海中就会显现赌博的念头。他也明白很多人都因赌博输得精光,可是他想活得洒脱自在,想快速致富。那会怎么做呢?他开始为自己设想未来的“宏伟蓝图”——有汽车,有巨款,成为名震四海的富人。在这些幻想的激励下,他不断增长自己的这种思想。最终,他仍然违背常理,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有一部戏剧很好看,我们就想立马放下手中的工作去观看演出。处在热恋中的男女也会想象自己的未来生活。如果他确实对感情倾情投入,那么他所设想的必定是美满幸福的婚姻。如果他对对方兴趣不大,那么他的未来将没有色彩。不管怎样,他的感情会不断地得到激发,通过这种感情我们可以判定他属于哪种类型的人。

  如果梦醒之后,我们除了感觉,什么都没有留下,那么对常理又有什么影响呢?梦是常理的敌人。如果我们多加注意就会发现,那些不受感情蒙蔽、只按照科学办事的人,很少做梦或者几乎不做梦。另一些人则不想按照常规去解决问题。遵循常规做事是合作的一个方面,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是不想按常规办事的。这样的人几乎不做梦,他们想让自己的人生态度强于他人,想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梦想在人生态度和现实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样在面对人生态度时就可以不用作出调整了。人生的态度是梦的制造者,它可以激起人的某种情感。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性格和日常行为同样会出现在梦中。不管是否做梦,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总是不变的,但是梦却为我们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支持和维护。

  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在对梦的解读中就有了新的发现:人在梦中会欺骗自己。每一个梦都是人们的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其目的就是引发一种我们已经作好准备去面对某一种情形的感情。在梦中,我们的性格与平时并无二致,但是我们需要将这一性格加工成白天需要使用的感情。如果我们的想法是对的,我们甚至可以在梦的整体构成和梦中所运用的手段找到自我欺骗的成分。

  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了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某种选择,如对画面、事件和各类事故等。当人回忆往事时,会对其中的一些画面和事件进行选择。人的选择是具有倾向性的,为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