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7章 中山先生_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决心“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同时,孙.中.山也完成了由改良主义者向民主主义者的伟大转变。

  早年追随孙.中.山的骨干人员里面,广东人占了最大比例。如邓荫南、陆皓东、杨鹤龄、陈少白、尢列、李纪堂、谢缵泰、程奎光、史坚如、郑士良、冯自由、王宠惠、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古应芬、许崇智、邹鲁、邓泽如、李福林等等,这些人多数是广府人,有些还是会讲粤语的客家人。

  孙中山的革命经费由海外华侨和商人捐助,尤以李煜堂、李自重、简照南、简玉阶等为多。

  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十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孙.中.山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一八九七年(光绪二十三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一九零零年(光绪二十六年)十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斡旋,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一九零四年(光绪三十年)十一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二十多名华侨青年接受他的倡仪,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选举刘祥(商店司理)、何宽(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他还起草入会的秘密誓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的革命主张。

  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建立新制度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纲领。兴中会成立后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曾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以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

  一九零五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