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八八章 孤家寡人_大明之五好青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话说杨都督现在也算是孤家寡人了。

  没人支持他了。

  九千岁都不支持,天启同样也已经动摇,实际上就连杨夫人都不支持他继续下去,毕竟对杨夫人来说,救世主这种职业太夸张了,如果真有饥荒的浩劫,那杨家能对得起自己良心就行,再饥荒也饥荒不到杨家。

  真的。

  只要整个北直隶的人还没饿死干净杨家的地就不会干旱。

  至于饥荒导致战乱……

  杨家的堡垒恍如铜墙铁壁,甚至得知这一点后,杨夫人已经下令所有庄子都修简易版棱堡了。

  她不认为战乱会影响杨家。

  再说杨家还有船队,南边还有好几处产业可以随便迁移,这时候就连那些土兵也已经完成向台湾的迁移,今年第一批垦荒田就能产粮。虽然和土人冲突不断,但好在那些土兵全是杀人放火的老手了,这种小事根本不会影响他们,实际上他们更喜欢主动去招惹土人。毕竟哪怕土人也还有点油水,抢粮食,抢牲畜,一万五千全副武装的彪悍山民,正在恍如西进的天命昭昭般让凯达格兰人流血流泪。

  再不行就去那里。

  杨家有的是退路,既然这样就更没有义务做救世主了。

  这是朱家的江山又不是杨家的。

  说到底这年头的人对这种事情承受力比杨信高,杨信觉得饥荒饿死人是天大的事情,但这时候的人对于饥荒饿死人视为正常,大明这些年哪年也没少了这种事情。

  万历四十五年山东饥荒一样饿殍遍野,虽然依靠方从哲和亓诗教的强力赈济最终没有酿成大乱,但涌入运河两岸谋生的饥民,方汀兰也不是没见过,别说饥荒了,就是平常年景运河边饿死的人也没见少。说到底在温饱彻底解决前,人们早就被现实锻炼得心如铁石了,通常只要不是饥荒降临到自己头上,最多也就是感慨唏嘘一下。

  这一点杨信属于另类。

  他在江南的赈灾和徐州的灾民安置都被视为收买人心。

  甚至连中立派官员都这样认为。

  就是因为他的赈灾以这个时代标准来看很夸张,完全出必要,不是说他赈灾夸张,而是他赈灾时候对灾民过于无微不至,出朝廷官员们认为的赈灾。

  现实就是这样。

  “现实就是这样,说到底都是一个词,饿的。”

  王象乾感慨道。

  已经快八十的他,刚刚风尘仆仆结束在独石口的调解赶回,不过他调解的效果并不理想,林丹汗依然占据喀喇慎部的地盘不肯走。

  这个老家伙属于目前大明的蒙古问题专家,当然,比杨都督差一个级别,但就目前朝廷而言,除了杨信以外就再也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蒙古事务了。他可以说跟蒙古各部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从万历十几年,就在宣大跟顺义王体系的这些部落打交道,而且始终控制得很好。

  “虎汗穷饿之虏,除了抢掠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