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章、科学研究_神圣罗马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验室有这点儿好处,可以分工,同时对多项技术进行研究,甚至每一项技术的研究都有多个小组。

  走的就是数量路线,这比个人研究者来说,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以电话研究为例,这个重点项目,就有上百人参与。包括:语音质量、电话交换机、电话线路、电话……分成了十几个小组,同时进行研究。

  任何一项技术的进步,对这个项目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奖金自然是少不了的,这方面弗朗茨一贯很大方。

  科研不能用爱发电,那点儿电量撑不起整个行业。最近这些年奥地利科研领域发展的很不错,皇家科学院是居功甚伟的。

  每年数百万神盾的经费投入,成为了推动奥地利科学技术进步的源动力。

  相比电话,留声机技术更加成熟,相关专利都已经注册完备了。预计在今年圣诞节过后,就会投入市场销售。

  好吧,又抢了爱迪生的专利,再这么玩儿下去,弗朗茨非常怀疑这位发明家,后面能够搞出什么新花样来。

  这些发明创造,让弗朗茨不再执着于名人。事实证明,只要舍得投入,这些技术上已经可行,只差理念的科学发明创造,都是可以砸出来的。

  既然如此,爱迪生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拉拢一名科学家远拉拢一名商人更加容易,与其花大代价去追逐成功的“商人”,不如用同样的钱养几百名科研人员。

  这些才是真正能够增强国力的。近代以来任何一个强国的背后,都是一帮科研人员、工程师撑起来的。

  没有工业作后盾,科学家们的伟大构想,永远都只是构想,想要变成现实,还要看基础工业。

  甚至科学技术进步也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在关注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大牛的时候,往往忽略背后默默无闻的基础科学研究者。

  这些人没有知名度,没有影响人们生活的发明创造,然而一切的发明创造又离不开他们。

  从19世纪以来,大部分科学发明创造都集中在欧洲大陆,就可以看出问题来。

  不是别的地区没有天才,只因为基础工业的缺失,支撑不起这些天才搞发明创造,不得不走上另外的道路。

  在科研院的一个角落里,内燃机项目小组还在艰苦奋斗着。

  这项技术起源也很早,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就用火药爆炸获取动力的研究,只不过因为火药技术不成熟,难以控制结果导致研究失败。

  1794年,英国人斯特里特提出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取动力,并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概念。

  1833年,英国人赖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活塞作功的设计。

  19世纪中期,科学家完善了通过燃烧煤气,汽油和柴油等产生的热转化机械动力的理论。这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活塞式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