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910章 和李森科最后的谈话_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者安东内斯库,将罗马尼亚的石油产能推到一个巅峰,即在七月份卖给德国有三十万吨原油。这些原油经过提炼,能供应德国战车跑多远呢?

  现实迫使一线的德军节约用油。

  其实一线苏军方面,他们也在节约用油。

  石油不是开采上来就完事了,大战之前苏联的几大石油冶炼中心,而今要么处于围困,要么沦陷,要么陷入战火。当局预计1942年的石油产能是一千七百万吨,而冶炼效能已经仅剩下和平时期的三分之一。

  某种意义上苏联真的缺油,即便苏联在努力在亚洲地区兴建新的炼油厂,在它们的支援下,石油冶炼能力的恢复速度不够快速,增量并不喜人。

  大量的石油得不到冶炼,但它们并会单纯扔在油库等待冶炼。由于顿巴斯地区的沦陷,苏联的煤炭消耗突然变得紧张,不得已许多工厂干脆用石油作为煤炭的替代品。

  苏联整体是不缺乏粮食的,盟友的粮食几乎都是即食军粮,它们运抵的量不大,它们是锦上添花。

  但盟友运来的汽油、柴油,在当今苏联的采油炼油遭遇困境的时期,它们又以数量足够大质量上乘,给予苏军重大帮助。

  至少新西伯利亚市是有炼油厂的,它本身也是一座年轻的工厂。

  战争爆发初期的苏联战略大转移,西部大型炼油厂的许多设备不可能一瞬间搬走,经验丰富的工人和家属,则拿着行李纷纷坐上列车跑路。

  在被迫的技术移民大潮下,一批炼油厂工人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被安置在沿铁路的大城市。

  像是新西伯利亚这样的强力工业城市,给予当地钢铁厂和各类机械工程技术图纸,新的炼油设备迅速下了生产线。

  来自远东的小型油田的石油,以及部分来自乌拉尔山西部地区油田的石油,开始分流到新西伯利亚的规模不大的炼油厂。

  新西伯利亚产出的汽油、柴油、煤油,以及其他产出,都成为供应这座城市的各类机械运转之能源。例如,因为顿巴斯煤矿区的失陷,西伯利亚地区所有发现的煤矿,必须拿出一部分支援西部。

  新西伯利亚市的电煤缺口,自然由石油代替。那些宝贵的优质焦煤,不再作为电煤,而是作为市内各类重工业企业的熔炼能源。

  所以说,新西伯利亚市的集中供暖系统,很大程度就是燃烧石油烧水取暖的。

  曾几何时,杨明志对于苏联当前的石油工业只有泛泛了解,他还是有点诧异,李森科跟自己说了这么多,究竟是他懂得石油工业,还是真的特别关注这些相关报告?

  李森科最后掏出自己的怀表:“啊,时间也不早了。别列科夫同志,我很抱歉,您刚结束漫长的旅途,我就冒昧的赶来和您说了这么多。”

  “不碍事。”李森科分明是要离开了,杨明志一寻思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