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九十五章 袁国粮来了_荒木泽代走进不科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数倍的利润率后,也瞬间理解了徐云的想法。

  “原来如此.”

  听完徐云介绍的前因后果,老郭脸上的疑惑也总算消了下去:

  “既然这样.小徐,待会儿我就和首都那边联系吧,用另一批本土牛替代这些啥和牛。”

  “对了,动物培育方面的专家,你有没有值得推荐的?”

  “育种专家啊”

  徐云想了想,很快报出了几个名字:

  “童第周先生、张子仪先生、旭日干同志、还有吴常信先生都很值得信任。”

  老郭顿时眼前一亮。

  徐云报出的这四个名字中,童第周的名气最大,也是和他同年入选学部委员.也就是后来院士职称的学者。

  童第周出生于浙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穷,童第周一度辍学。

  17岁时,在哥哥的资助下,才得以进入中学,录取成绩是倒数第一。

  后来他一路逆袭刻苦学习,最终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开创了华夏的胚胎研究,最后荣登学部委员。

  童第周的故事还入选了后世的小学课本,名字叫做《一定要争气》。

  但除了童第周外。

  剩下的三个名字老郭就不怎么熟悉了,直接点说老郭压根没听过他们的名字

  而能够被徐云提及名字的人,能力上最少都是未来的院士级精英!

  换而言之。

  徐云又给国家提供了三个顶尖人才的名单

  倘若国家对他们重点培养提前给予信任,那么最少都可以为他们个人与国家缩减十几甚至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想到这里。

  老郭心中已经充满了立刻前去寻找李觉的冲动。

  不过此时他还保持着基本的理智,知道信息必须要确定的足够精准才行,于是他又对徐云问道:

  “小徐,你说的这三位同志目前都在什么单位工作?——如果记不清具体单位,也可以把工作的城市、年龄还有籍贯告诉我。”

  徐云闻言思索了几秒钟,缓缓说道:

  “旭日干同志年纪是最小的,我记得他应该是内蒙人,现在在内蒙大学读书吧,估计明年才刚毕业。”

  “张子仪是归国留学生,籍贯和工作单位我不记得了,不过他是从霓虹留学回来的。”

  “所以如果要找的话,定位起来应该不难。”

  “但吴常信同志我就不太清楚了年龄大概接近三十岁吧”

  旭日干、张子仪、吴常信。

  如果说童第周是我国动物育种的奠基人,那这三位大佬则是当之无愧的次代拓路者。

  三人在后世都评选上了华夏院士,其中吴常信还是周善的老丈人呢。

  不过另一方面。

  徐云对于这三位大佬的认知也就仅此而已了,你要是问他们后世的工作单位和职务徐云说不定能勉强回忆点信息,但这个时期的信息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徐云能够记起旭日干的籍贯和学校,很大部分在于他是内蒙人,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徐云多多少少还是忘不掉的。

  “没事,能记得两个人也够了。”

  看着有些为难的徐云,老郭则很随意的挥了挥手:

  “找一个人要比找三个人容易不少,而且吴常信这个名字比什么张建国黄爱军可少见多了。”

  “按你说的这年龄他不是已经毕业工作,就是在学校读博,咱们按照毕业生名单找下去总是能找到的。”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