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56章 苛政_三国:汉中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百姓才能有资格租赁田亩。

  同时孙权为了督促百姓耕种,规定了百姓应耕的田亩,这个目的与蜀汉防止百姓多占田亩的构思相反,他是为了防止百姓偷懒,强制性的安排了生产目标。因此大部分的百姓在吴国律法的要求下,基本都要向吴国租田耕种,二年签一次合同。

  在税务上,孙权不论私田还是租赁国家土地,都有租米、税米、钱、布等交税名目,租田的赋税肯定要更重。而且根据发生的战事,还会向百姓征收兵税,如像大明朝的‘征辽税’,孙权年年打仗,便可以向百姓年年收取战争税。

  七七八八的税务,以及‘二年常限田’‘余力田’二种田亩赋税征收,总计下来,将东吴与曹魏的赋税相比,曹家都算是厚道人。

  如6000多亩的土地之中,总共孙权要收6600余斛。而曹魏不过是收每亩4升米,合计2400余斛米,相比下来孙权治下的赋税是曹魏治下赋税的2.75倍。

  这还是普通百姓,若是荆州民屯者,孙权每年要向租赁他田亩的百姓土地征收2斛米,如果算上没有去壳的米大约在3斛左右,几乎是大部分田亩的产出。而在曹魏手下,屯户不过是37分成或是46分成。

  苛刻的孙权,甚至对百姓缴纳的布匹精准到分上,锱铢必较,生怕自己吃亏。这也是为什么,曹魏在册百姓能出现人口增长,而东吴在册百姓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趋势。

  面对如此疾苦的百姓,诸葛乔大手一挥废除了所有东吴遗留下来的各种名目的田亩,一律采用限名田制。丁男受田七十亩,永田二十亩,公田五十亩,妇人四十亩,永田十五亩,公田二十五亩。

  各户百姓优先分配属于自己耕种的田亩,若有不足由其余无人田亩补充,不再有租赁田亩一说。接着采取户调制,按照大汉的田亩税收,收取赋税,可用布抵粮,皆以粮食缴纳赋税。

  如今三国之中,吴税最重,魏税次之,汉税最轻。因此论安定地方上,汉每克一地,当地百姓为之雀跃。当然亦有弊端,税少,自然能养的兵少,需要依仗各都督军屯,自给自足。

  当然还不仅于此,诸葛乔还适当的释放出部分吏户,让其转为农户,下发大汉的律法。以严苛著称的《蜀科》到了荆州,居然还被百姓认为轻法,可见吴国害民之甚。

  同时诸葛乔仍在荆州地区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因荆州无盐池,往常的盐来自东南,今归入大汉治下,引巴地的盐入湘州贩卖。在铁制上进行严格管控,为在扬水军屯的邓艾,提供农具以及兵器、甲胄。

  听着太子刘璿深入浅出的介绍,邓忠不由瞠目结舌,直言感叹道:“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忠初读之,本无感。今随殿下出访民间,再读此语,顿感惊悚。”

  刘璿摇了摇头,说道:“苛政害民,良政利民。诸葛湘州施以良政治州,使百姓悦之,隐没人口入册者,当不下数万人,甚至十余万人亦有。”

  正在州治所办公的诸葛乔打了喷嚏,揉了揉鼻子,伏案撰写上计的案牍。或如太子刘璿所说,在他实施二年仁政后,湘州在册百姓已不止当初吴国献上的百万出头的人数,或许没有刘璿说的增加十余万人,今岁却增加了八万在册百姓,报至中央可以让天子开心几天了。

  毕竟这说明了大汉的赋税政策进入了良性循环,赋税高,在册百姓减少,不愿生子;赋税低,百姓愿意生子,也愿在册。

  刘璿还在与邓忠聊天,说道:“今临沅县已巡视过,乐乡、江陵也已视察过,今可前往扬水一带,巡查前将军军屯之事。”

  刘璿抵达湘州后,率先和诸葛乔见了一面,在他的陪同下前往乐乡、江陵这两座市场,看其商贾如何,观江面上的舟舸数量多少。视察完正如诸葛乔所说的一样,江面上舟舸密布,商贾云集,交州、西北、西南的各种产品都能在此地看见。

  接着刘璿欺骗诸葛乔要前往邓艾军营视察军屯情况,趁机甩掉诸葛乔,带着亲卫暗中游走了几处乡丘,询问民生状况,亦如诸葛乔奏疏内所言,湘州初有生机,因此刘璿这才放心的前往视察军屯。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