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7章 第 237 章_戏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祐樘夫妻俩哄完儿子,召来杨夫人私下聊了聊,才知晓文哥儿为了给太子安排音乐课掰扯了那么多。

  这听起来,很有那么一点道理。

  古人时常写什么《长歌行》《短歌行》,起源于巴蜀民歌的《竹枝词》更是至今都还很流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自古以来都是想怎么唱便怎么唱的,太子学唱几句也没多大问题。

  朱祐樘道:“既然是小先生的主意,便让小先生教吧。这《三个和尚》虽是大白话,却也不失教诲之意,话糙理不糙。”

  至少经过朱三岁兴致勃勃地给他们来了个魔音绕耳,他们夫妻俩在用人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想一下“这件事派的人多了是不是反而办不好”。

  毕竟三个和尚没水喝!

  这种情况他们是遇到过的,有些事他们吩咐下去,拖着拖着就没影了。

  你要找人来为此负责吧,就发现他们都各有理由,声泪俱下地说得你没法把他们统统治罪!

  就是因为真的曾经深受其害,朱祐樘听着这“三个和尚没水喝”感触才特别深。

  由始至终,小神童给太子教的都是“王道”啊!

  杨夫人听出朱祐樘话里对文哥儿的嘉许之意,识趣地没再多说什么。

  她正要告退,又听朱祐樘叮嘱她挑几位女史,往后负责记下文哥儿给太子讲课的内容。

  这事儿由杨夫人单独做太劳累,由别人做朱祐樘又不甚放心。他仍记着东宫时的情分,总觉得旁人做事终归不如杨夫人细致。

  索性便让杨夫人来安排。

  对于朱祐樘亲口吩咐的事,杨夫人自是喏然应下。

  有点正事办也挺好,不然她总觉得自己在东宫很多余。

  另一边,文哥儿不知晓东宫要多几个记录员,回到家后想到自己教太子唱了新歌,对弟弟妹妹也不能厚此薄彼,便把《三个和尚》也教给了弟弟妹妹。

  至于王守俭,他表示自己快满九岁了,不学这种幼稚的玩意。

  只是对于洗脑儿歌而言,学不学唱这事儿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四五岁小宝宝的表现欲是最强的,全家上下很快都被《三个和尚》给荼毒了一遍,王守俭也无可避免地深受其害。

  睡觉前满脑子都是“没呀没水喝呀”。

  王守俭第二日慢腾腾地起床,赫然发现自己梦里都萦绕着亲弟弟的歌声。他觉得自己不能一个人受这样的苦,于是面无表情地带上弟弟王守章出去参加小朋友聚会。

  很快地,《三个和尚》在长安街小朋友之间以燎原之势蔓延开,甚至通过一些社交能力特牛逼的小朋友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往临近坊街扩散。

  对小朋友们来说,好玩的歌儿实在太少了,有新鲜好唱的新歌可不就你教我我教你、人人都爱学着唱吗?

  文哥儿对此一无所知,他回翰林院读了半天的书,吃过午饭以后才慢悠悠地

  请收藏:https://m.tp1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